3044永利官网 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上海申通地铁公司有限公司是一家融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是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 根据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8年本市地铁运营线网规模预计达到700公里、2020年预计达到800公里。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公司同时将在投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和专业咨询等五大领域不断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与规模经营优势,推动上海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集成能力的公共服务企业。 一、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公司坚持以依法治企理念为指导,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质量奖鼓励奖、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特别奖”,被评为“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依法开展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定期开展合规性评价工作,注重识别和防范法律风险,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对外交往中重合同、守信用,持续参加上海市“企业诚信创建”活动和工商局“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连续多年被市交通运输协会推荐,荣获“五星级创建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获准运用企业诚信标识。 二、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 公司全年合并营业收入93.83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均处于年初预算目标区间内。 截至2016年末,公司合并资产总额324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3%;合并净资产总额为2129.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25%;合并资产负债率为34.32%,较上年末降低了6.17%。 三、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2016年底,上海已有运营线路15条(含磁浮线),线路总长度为617公里(含磁浮29公里),车站366座(含磁浮2座车站),运营线网规模位居世界地铁城市前列。2016年,全路网日均客流量928万人次轨道交通客流占公共交通客流达到50.73%,2016年4月29日创下1152万人次的客流新高,地铁网络已经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骨干网络。 在运营服务方面。全面形成服务标准体系、标准化组织体系和标准实施体系,成为全国首家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继续开展车站环境“四乱”整治不放松,联合公安推出出入口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先后实施9条线路高峰时段增能工作,对1、2、8号线实施周末延长运营时间30分钟。优化改善车站LED、地贴等服务设施,改善乘客体验。大力开展逃票稽查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逃票漏票现象。顺利完成迪士尼站开通、“钻石联赛”、“F1大奖赛”等重大专项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一站一预案”,积极引入第三方演练评估机制。全面落实“四长”联动机制,并在世纪大道站试点成功。全年有责投诉、客伤事件发生率、票卡流失率均好于往年。 在设施设备方面。持续推进1号线信号大修、2号线气灭火系统改造、3号线接触网大修等,全年累计完成大修更新改造项目31项。完成漕河泾、莘庄、徐泾东三站的车站垂直能力提升及疏散能力改造,为后续路网运能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持续挖潜增效,加快推进1、2、6、8、9、12号线列车增购工作,列车数量至2016年底已突破4000辆。梳理设施设备五大专业11项“致命风险项目”,制定及实施了36项风险防控措施,为运营安全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设管理方面。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建设水平,按照依法依规建设的要求,完成年度3044澳门永利各项计划、总体目标。继续深化远程监控的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建成上海轨道交通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并投入使用,工程风险管理布局基本完成。根据工程的本体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维稳风险四个风险类别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判别,对风险提前预判,加强了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监管和督办,工程安全风险全面受控,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制定了近二十项规范管理文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确保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等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016年,完成“十三五”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引领上海地铁节能工作源头化设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节能设备准入供应商(产品)目录》,完成首批上海轨道交通用LED照明产品资格准入供应商资格认证。 在行业绿色低碳研究、认证方面。推进轨道交通LEED认证评估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碳减排核算方法研究。参与LEED V4得分体系与绿色地铁适用性研究,推进18号线绿色认证工作。以12号线为例,探索轨道交通碳减排核算方法,进行项目减排量核算,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项目。 在节能技改方面。启动实施14座车辆基地、9座控制中心LED照明系统节能专项改造。完成76列车LED照明改造、20座车站广告灯箱LED改造试点、28座车站LED照明改造工作。完成47座地下车站水系统变流量模糊控制技术改造。完成4号线17座车站的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AOP高级氧化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改造。 五、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2016年,公司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年初计划有序推进,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轨道预制拼装及测控技术、列车追踪预警系统,列车应急自牵引技术等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及推广。 科研项目验收方面。完成科研成果验收项目50项,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4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验收的50项研究中,大部分已进行试点、推广应用,其中17号线已按《“双U+箱型”变截面节段拼装梁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工法完成了20座桥梁的施工,632片节段梁的拼装。《复合腔体构件在隧道内的加固技术研究》成果已在2号线进行应用。《板式道床设计施工一体化综合研究》已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中推广应用,其中预制板式轨道计划铺设长度超过100km,预制道岔板计划铺设数量超过100组。《复旦大学精密仪器实验楼地铁振动控制标准及轨道减振措施研究》解决了10号线二期对复旦大学精密仪器实验楼环境振动影响技术问题,也为今后解决邻近城市轨道交通的精密仪器实验室等类似建筑结构振动控制问题提供技术依据和工程方案。 科技进步奖申报获奖方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完成“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盾构智能化再制造集成技术”、“轨道交通双U箱型复合变截面节段拼装梁的设计”等6个项目市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工作。 专利申报方面。完成6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的专利申报工作。其中,获授权“基于隧道压力波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及其预警方法”、“用于轨道交通的在线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发明专利2项。“用于电梯作业的移动终端设备、服务器和管理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4项。“轨道交通线路控制中心综合监控系统软件”等软件著作权3项。 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方面。推进轨道预制拼装及测控技术应用,分别在9号线三期、17号线、5号线南延伸、13号线二期新线正线应用高精度精测网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追踪预警系统实现产业化,列车应急自牵引技术具备产业化条件。推进实施列车自牵引的功能要求纳入新车采购技术规格书,完成952#列车的应急自牵引系统试点改造,配套课题通过科委验收。扩大列车辅助防撞系统试点应用,推进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的技术要求全面纳入新车采购技术规格书。 六、保障生产安全 公司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尤其在客流大幅增长、运营里程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保持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底,公司连续五年实现安全年,并实现连续1920天无重大运营安全事故。 公司以安全和效率为核心,通过系统优化设施设备配置,提升运营维护管理水平为手段,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标、重实效”的要求,组织开展地铁全路网“查隐患、补短板、保安全”活动,积极推进危险源辨识和致命风险管控。积极发动市民乘客共同参与发现地铁安全隐患,了解、关心和支持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为实现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目标共同努力。 公司认真开展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公司及所属5家运营公司对年度安全标准化实施情况开展自评,持续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公司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夯实班组的民主管理,发挥企业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出一批展现轨道交通行业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组织动员青年员工积极投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推进“共筑青春梦想、建功轨道交通”青年建功行动。2016年,2名职工获得“上海工匠”称号,2名职工分获“第八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二等奖。 公司基层职工工作不断改进提高,组织开展涵盖舞蹈、声乐、摄影等项目的上海地铁第三届职工才艺大赛,以及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职工体育赛事,倡导职工健康的生活方式。组队参加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职工网络文化艺术节、第十八届上海读书节、“中智杯”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久事杯”行业邀请赛、“阜兴杯”联赛等各项文化体育赛事,获得多项比赛冠军。 节日帮困送温暖、一线慰问关怀等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帮困职工受益面不断扩大。2016年,参加公司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会员数达到28474人,并帮助158人次办理医疗补助金。 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公司坚持“申城地铁,通向都市新生活”的企业共同使命,坚持“文化引领、凝聚职工、促进管理、服务大众”的基本方针,围绕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将确保“安全第一”与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 立足城市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坐标,以传承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理念、满足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需要为追求,依托地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人民广场为核心区域,以4号线文化环线为基础脉络,以车站和车厢阵地为主要发布平台的多层次公共文化系统,使乘客在地铁中“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地铁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近70列列次文化列车、15次文化长廊展示活动,地铁音乐角双休日公益演出累计达400场,与爱尔兰、墨西哥城、伦敦等国际同行开展摄影、诗歌互动交流,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 坚持无私奉献,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弘扬社会正能量。在重大节假日加强地铁员工志愿者服务增援,并通过“智汇909”APP招募员工志愿者参加工作日早晚高峰车站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拓展志愿服务队伍,动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参加地铁志愿者服务。与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等区探索志愿者定点服务新模式,建立地铁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每天近400人次志愿者参与20座重点车站的早晚高峰保驾。2016年,“地铁平安志愿者”队伍超过2万人,服务时长共计36727小时,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