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斑马线提醒乘客勿停留 高峰站台候车标识再做完善
3号线“高峰非停留区”试点推广再增两个车站
曹杨路站、宝山路站采用“L”型黄色斑马线
中山公园站采用方形黄色斑马线
(通讯员 袁思翔)自12月13日(周一)起,即上海地铁3号线曹杨路站之后,中山公园、宝山路站的站台上,也相继出现了醒目的黄色斑马线的提示标识。为进一步推广3号线高峰站台候车理念,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在曹杨路站试点和前阶段乘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3号线高峰站台候车标识作了进一步完善。此次推广实施的高峰候车理念没有沿用之前的名称,而改名为“高峰非停留区”,相较于之前的“高峰非候车区”,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不断完善 新思路得益于乘客建议
在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中,很多乘客表达了对“非候车区”的困惑,将其误解为“候车禁区”。针对这一问题,运营三公司进一步分析了推广高峰候车理念的初衷,即希望通过醒目的标识,提醒并引导候车乘客避开站台瓶颈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均衡高峰时段站台客流分布。因此,在此次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将新的标识更名为“高峰非停留区”,以期更好的阐释所倡导的候车理念。
在吸取乘客意见的基础上,设计方案也有了进一步优化。调查中,有乘客指出,除了楼梯边的狭窄部位,楼梯口也容易成为客流集中拥堵的地方。为此,在原来“I”型斑马线的基础上,根据车站实际,增加楼扶梯部分区域,设计了“L”型和方形斑马线,对站台“非停留区域”作了进一步优化。
因地制宜 标识跟随车站客流走
在曹杨路站理念试点得到乘客普遍认同的基础上,运营三公司根据3号线各站客流特点,结合网络调查结果,选择了高峰时段站台客流集中的两个车站:中山公园站和宝山路站,推广实施“高峰非停留区”乘车理念。
作为换乘车站,目前推广实施的3个车站的客流各有特点,中山公园站的“高峰非停留区”设计在了站台北侧,换乘2号线客流集中处的楼梯处,形成方形斑马线区域;曹杨路站的“高峰非停留区”设计在车站换乘11号线侧的楼梯处,形成“L”型斑马线区域;而宝山路的“高峰非停留区”则设计在3号线往江杨北路方向站台的楼梯处,分别形成2处“L”型斑马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