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示范岗
与时间赛跑的人

2010-06-30  来源:运管中心

□党员示范团队

与时间赛跑的人

——记上海地铁电视直播编播组

 

上海地铁运营信息电视直播编播组,目前有专兼职主播、编辑、责任编辑共11人,直接参与每天地铁信息电视直播的信息采集、内容制作、编辑导播和主持直播等工作。在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20分和810分,每周六周日早上810分,通过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早间直播栏目《上海早晨》,向全市范围直播发布最新、最权威的地铁运营信息。此电视直播形式,首开世界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发布之先河。

这支从信息收集、编辑导播到主持播报的电视直播“特种兵”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他们都已成为了这支团队的骨干力量。成立3个多月来,团队充分发挥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共产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地铁电视直播72小时——72小时大直播,党员朱利敏、积极分子薛培倩、陈华这些值班长们做足了功课。上镜前,化妆、布光、抠像、调试耳麦和白平衡等等一切井然有序,同时支撑他们的编播组成员,党员黄琼诺、王韵来等也在后台忙碌着:编辑定稿、文稿导入、客流数据生成、上字幕标题、美术编辑、图像传输,导播切换等等,分秒必争。而更多的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发生:连线延时、数据传输中断、图像不稳定、画面出安全框、字幕消失等等,每遭遇一样,都让人心跳骤快。一次由于设备不稳定,编辑一直在主播台旁边调试,而耳旁已传来导播“还有5秒倒计时”的催促声,直到最后一秒的刹那,图像传输上,耳边同时响起熟悉的声音“各位观众,早上好”。直播结束,主播薛培倩摊倒在椅子上,经历了极度紧张后的浑身释放。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团队的连轴转中,3天里,地铁实时信息连续共直播了17次,提供了大量世博地铁的运营情况,60余条世博攻略、出行提示、客流引导、服务举措和客运组织等,与乘客出行密切相关的运营信息,滚动播报着,让广大市民在家也可以轻松了解世博地铁出行信息。而这在世界地铁范围内,也是第一家这么做。

编辑——党员范文珺。范文珺是今年3月刚刚借调到编播组从事编辑工作的,为了更快投入目前的工作,只要一有空,她就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到图书馆借阅关于新闻写作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今年10月,她即将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她刚进编播组的时候,她刚开始装修婚房,因为工作忙、休息天也经常要加班,一般两个月就可以完工的装修,直到现在还没有进入收尾阶段。“你什么时候回来,家里的瓷砖颜色还等你定呢。”类似这样的电话,是她在加班时候接的最多的,她每次都说:“快了、快了,实在不行你就自己定一下吧!”这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直到家里的瓷砖都铺好了,她都不知道瓷砖是什么颜色的。同事们问她:“你这样忙,男朋友没有怨言吗?”她说:“怨言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一直都‘教育’他,工作重要,他爱我的话,肯定也会理解并支持我的。”

编辑——共产党员徐慧莉。徐慧莉是一名值班站长,也是今年3月刚刚借调到编播组从事编辑工作的。她做事勤恳,为人低调,对运营生产任务十分熟悉。在编辑部,她经常会一个人默默加班至晚上78点,有时候因为灯一直亮着。物业的保安人员来巡查时,问她为什么加班到这么晚,她说,“编播室三个编辑,小杨夫妻俩长期分居两地,有时间让他多回回家;小范忙着装修婚房,连定家具的时间都没有,再加上她母亲住院手术,每天累得够呛,我最没负担,有时间就多做掉点事吧,我们是一个集体嘛,大家都互帮互助的。”范文珺的母亲住院手术,要到医院陪护,还要准备周末播报的稿子。小徐担心她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她收集材料、确认信息,最后把稿子都帮她写完了。要不是范文珺“义正言辞”的拒绝她,小徐原打算连第二天的直播活都帮她做了。事后,范文珺非常感动地说:“只有在遇到困难时,才会体现出真情,同事间的互相关爱、互帮互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责任编辑——积极分子蓝添。蓝添是运管中心综合办公室一名普通科员,在平时工作中,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由于综合办公室人员相对少,而工作较多,承担的责任也较重。他除了负责对外宣传、电视播报、责任编辑的任务外,还要负责会务接待、培训新人的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对待这些工作,他总是不厌其烦、有条不紊地开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工作,他经常要加班,有时甚至到凌晨,但他却毫无怨言。有一次,他在加班后骑自行车回家途中,因为天黑路滑,又在思考工作上的一个难题,没有注意到路面上的积水,车一滑、连人带车重重的摔倒在地,造成手脚软组织挫伤。医生建议他在家休息一个月,但是,他考虑到现在是世博期间,工作压力大,只休息了二天后,他就绑着绷带,一瘸一拐的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回家好好休息几天,他笑笑说:“这点伤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还好手指能动,打字写稿都没问题。”

编辑——积极分子杨翊中今年以来,上海地铁全路网客流已经创下7次客流新高,每每创下新高(通常是在周末),小杨就要在周六早上6点起床,写稿,在9点之前把稿子发至各家报社和网站,这样就可以抢到晚报当日的重要版面。大家给了小杨一个“高潮男”的外号,听着是大家无心的玩笑,而每次地铁客流“高潮”的背后,小杨牺牲的是自己的睡眠。而平时为了去电视台做电视直播,已经要5点不到就起床上班,连日的睡眠不足,使小杨天天顶着两只“熊猫眼”来上班。

结婚不久,小杨的妻子就由于工作原因被调往外地出差。夫妻俩长期分居两地,只有周末的时候能够团聚。但杨翊中自从当上电视直播的编辑后,周末的两天“团聚”日,似乎也很难 “团聚”了。为了配合电视台世博期间新闻节目的制作,5月份开始,编辑和主播在周末也要播报地铁信息了。仅存的两天休息时间基本上都交给了工作。妻子难得回趟上海,小杨没时间陪伴她,更没时间周末到外地去探望她。每每说到此事,小杨总是说,“没关系的,我们的爱是经得起考验的。”

这是一支不畏困难、持久作战、协同战斗的团队,他们以求真务实、精简高效的工作作风,做好了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为最大限度减少应急事件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积极的努力。